新中国开国将领,有人是军事指挥员出身,有人是政工干部出身,有人是后勤或者参谋、军事教育等,总是有一个显著的标签。
可对于孙毅将军,不好给他贴标签。他虽然是参谋出身,但心思并不在这方面;说他是军事指挥员,军事行动交给别人负责,自己对搞教育更在行。
孙毅在战争时期,做过三份工作,当过参谋、搞过军事教育,负责过军区工作。
干参谋工作,有压力
1931年,身为国民革命军26路军的中校参谋孙毅,选择跟随赵博生等人起义。从此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来到革命队伍,他的职务并不低,担任师参谋长。面对红军队伍的纪律和革命思想,他一直不能很好融入进去,多次希望到红军学校学习。
展开剩余74%他曾经毕业于河南陆军军官学校,到红军部队中也算是科班出身,学校希望他担任教员,把所学的军事知识教授给更多人。
接触到军事教育工作后,他感觉找到了方向,决心要留下来工作。可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前线吃紧,需要军事干部到达前线。孙毅被调任师参谋长。可他并不安心在前线,心心念念想回学校,刘伯承看他的状态:说道:前线不安心,情绪动荡,同意他回去。
没多久红军长征,他再次从红军学校调任师参谋长。在长征的路上,职务多次变动,当过作战科长、教育科长、1军团参谋长。
抗战时期,他与陈士榘对调职务,从旅参谋长调任教导队队长,负责教育工作。1939年,成为晋察冀军区聂荣臻的参谋长,在聂老总身边工作压力很大,加上自己虽然参谋出身,并没有参与多少次作战,各方面跟不上聂老总的节奏,主动降为冀中军区参谋长。
在冀中工作几个月,被调任军事教育战线上。
搞军事教育在行,获得“党的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战士”
自1932年,他到红军学校教学后,对军事教育很有兴趣。被调任前线,也不安心工作,心心念念地想回后方。他说:我愿意当这个教员。
1937年底,115师分兵,聂荣臻率领不到三千人的部队,到晋察冀敌后开辟根据地。根据地需要干部,把聂老总给愁坏了,孙毅淡然自然地说,可以办军事学校,培养干部。
于是,他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办4期学员班,培养数千干部,解决去干部到问题。因为劳累过度,被重新调动工作。短暂担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长。
1940年,他被任命为抗大二分校校长,接替陈伯钧到职务。
在他的努力下,二分校一边斗争,一边学习,为部队输送4000名干部;第四次招生4200余人。敌后办学条件很困难,孙毅带领大家克服一切困难。他主张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员们在实际演练中提高很大。
1942年,抗大总校颁给他一等奖和“党的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战士”荣誉称号,这份荣誉足以见得,他在军事教育的贡献非常大。
担任军区司令员,军事交给别人
解放战争时期,孙毅被调任冀中军区司令员。
在固安保卫战中,他将战斗指挥交给了10分区司令员刘秉彦。他给刘秉彦的权限很大,说:将军在,军令有所不受。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打。
每当冀中军区接受战斗任务,他都会派参谋长指挥部队。孙毅说:他最擅长打仗,应该发挥他的长处。可以说,孙毅知人善任,把人用到合理的位置挥发作用。
新中国授衔时,这位将军自认为在战争中缺乏建树之功,希望由中将改授少将。
孙毅虽然在战争时期缺乏战绩,可他在军事教育战线上贡献很大,并且担任职务也不低,授予中将是非常合理的。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