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作为其晚年楷书代表作,普遍视为体现其成熟书法的典范,其墨法(或称“墨色”、“墨气”)虽不如后世文人画或某些行草书那样刻意追求丰富的浓淡干湿变化,但在其庄重雄浑的整体风格下,具有鲜明且重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剩余69%1.墨色浓重饱满,如漆如铁:这是最突出的特点。颜真卿用墨极为浓重、深沉、饱满,墨色乌黑发亮,给人以“墨色如漆”或“色如点漆”之感。这种浓重的墨色与他雄强厚重的笔力、宽博开张的结体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作品庄严、雄浑、刚毅、正大的气象,仿佛铁铸一般,充满力量感和体积感。它象征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肃穆感和内在的充沛生命力。
2.墨色均匀统一,沉着稳定:相对于行草书在书写过程中因速度、蘸墨频率带来的墨色自然枯润变化,《自书告身帖》作为庄重的楷书告身文书,其墨色整体上追求一种高度均匀、稳定、沉着的效果。 蘸墨充足,行笔稳健,使得笔画自始至终墨色饱满,少有明显的枯笔或飞白(尤其是在主要笔画上)。这种均匀性强化了作品的正式感、规整感和庙堂之气。
3.墨质精良,黝黑润泽:使用的墨锭(或墨汁)质量上乘,研磨细腻,因此墨色不仅黑,而且黝黑、润泽、有光泽,呈现出一种高级的质感。这种润泽感使得浓重的墨色不显板滞、焦燥,而是温润内蕴,刚中带柔,体现了“君子藏器”的品格。
4.墨韵与笔法、结构的完美融合:墨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浓重饱满的墨色完美地服务于并凸显了颜体楷书的核心笔法特征。“蚕头燕尾”的藏锋起笔和顿挫收笔,起笔处墨色凝聚如蚕头,收笔处顿按出锋(如捺脚、钩挑)墨色饱满厚重,形态清晰有力。“筋力”感,中锋用笔,笔笔力透纸背,墨色沉入纸素,仿佛墨汁被“吃”进纸里,笔画边缘略有晕染(但受书体限制,不如行草明显),呈现出如筋肉般饱满、圆劲、富有弹性的质感,即所谓“颜筋”。结构的外拓与墨的张力,字形外拓,笔画向四周撑开。浓重的墨色填充在宽博的结构空间内,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仿佛墨色本身也在向外扩张,充满整个空间,营造出恢弘大气的效果。
5.对比与层次(相对含蓄):虽然整体墨色浓重均匀,但在细微处仍有精妙的自然变化。笔画的起止与转折处,藏锋起笔处墨色更凝聚浓黑,转折顿挫处因笔锋的调整和压力的变化,墨色会略深或略有堆积感。行笔速度的微妙差异,在长横、长竖或某些连带处,行笔稍快或提笔略轻时,墨色会相对稍浅、稍“虚”一点,形成微妙的呼吸感和节奏感,避免绝对的死板。但这种变化非常含蓄内敛,服务于整体的庄重感。笔画重叠处,笔画交叉或重叠的地方,墨色自然叠加加深,形成视觉上的厚度感。
6.服务于整体风格:《自书告身帖》的墨法特点与其庄重严谨的官方文书性质、颜真卿晚年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境界以及其雄强宽博的书风高度统一。浓墨重彩彰显了告身的庄重权威;润燥相生、骨力内含则体现了书写者深厚的功力和从容的气度;墨色的浑融一体与结构的宽博外拓共同构筑了颜体楷书特有的正大气象。
简言之,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的墨法特点可以概括为:
1.主调:浓重饱满,黝黑润泽,如漆如铁。
2.效果:沉着稳定,均匀统一,充满力量与体积感,庄严肃穆,正大光明。
3.作用:完美衬托其雄浑刚健的笔法(筋力)和宽博恢弘的结构(外拓),是形成“颜体”独特庙堂气象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4.变化:在高度统一的基调下,蕴含微妙、自然、服务于整体雄强风格的墨色层次与节奏。
这种墨法,是其深厚功力、自然书写状态与独特艺术追求的结晶,是“颜体”楷书艺术魅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撰文:王敏善,当代书法家、一级美术师、资深撰稿人等……)
发布于:安徽省